零点看书 > 飞舞三国 > 第十章 太子之争

第十章 太子之争

很快,到了中平五年十月份。青州和徐州两州黄巾军复起,黄巾军在边关率先掀起之后,终于开始向大汉的腹心地带蔓延。这时大汉西北凉州、东北幽州、西南幽州、东南荆州都开始陷入战乱。

东南的黄巾军是最先被平息的,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经常性的起事作乱,所以镇守当地的士兵还是颇有战斗力的。加上现在东南还不是后世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的景象,人口比较稀少,所以造成的影响最小。

幽州的叛军不是嫡系的黄巾军,而是张纯、张举兄弟勾结乌桓的叛乱,不得民心。在汉灵帝任命了刘虞为幽州牧后,攻守之势也发生了改变。刘虞长期在北边任职,就是在少数民族心中也是颇有威信的,张纯等人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很快也会走上覆灭的道路。

益州的黄巾军在益州牧刘焉到任后,也会渐渐走上败亡的道路。但是刘焉是个野心家,竟然让另一支宗教力量控制了汉中,切断了益州与朝廷的联系,成为事实上的半独立王国。这支宗教力量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斗米道”。其首领现在是创始人张陵的孙子张鲁(注1)。

再把目光转向大汉的西北——凉州。凉州之乱起始于中平元年,和黄巾起义是同一年起事的,但是却不属于黄巾之乱,因为它和黄巾之乱有着本质的区别。凉州之乱属于少数民族叛乱,属于汉胡之争,更准确的说是汉羌之争,当然还有小月氏等少数民族,但是叛军主体是羌人。这是民族之争,说是叛乱都不太恰当,更大程度上属于外族入侵,但是鉴于西域曾经一度被汉朝控制,说成叛乱也无不可。(注)

凉州之乱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四年了,但是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一直当做边乱处理,只有在闹得很厉害的时候才会派重兵灭火。先后被派到西北的名人有董卓、皇甫嵩、张温、陶谦、孙坚、公孙瓒等,加上叛乱的韩遂和马腾,汉末群雄大半儿都在凉州待过。到最后,本来被汉灵帝等人视为疥癣之疾凉州之乱成为了覆灭大汉中央统治的元凶之一。

这场叛乱暂时还没有对大汉的中央统治造成危险,但是残酷的却培养起了董卓这匹来自西北的狼。不过,这时候,董卓还是皇甫嵩的部将,不是领导平定凉州之乱的最高统帅。

最后把目光转向青州和徐州,汉末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正在这里发展壮大。这里是大汉的腹心地带,人口众多,极大地方便了起义军壮大自己的势力,人民战争和游击战争并不只是太祖的专利。一直到公元19年,这支起义军被曹老大彻底剿灭前,竟然发展到了百万人众的庞大规模。不过黄巾军向来拖家带口,真正能参与战斗的并没有这么多。但是曹老大择其精壮,也保留了三十万人的规模,可见残酷的战争已经淘汰了很大一批老弱病残的人。

现在青徐黄巾军还是刚上井冈山的红军,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并没有引起汉灵帝的注意,只是下令地方郡县自行平乱。除了张飞,没有人明白这支黄巾军的潜力之大。

很快,中平五年也过去了。

到了中平六年,汉灵帝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连年荒淫无度的生活,已经大大消耗了汉灵帝的精气。汉灵帝也是幼年即位,过早的开始男人的生涯,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注)

汉灵帝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时候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事做一些安排了。了解汉灵帝身体的还有汉灵帝的亲近,比如说何进何国舅,比如说蹇硕。于是何进加紧联络朝臣,向汉灵帝上书早立太子。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辩是现在的皇后何氏所生,母凭子贵,汉灵帝早先几个儿子不是流产就是夭亡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儿子,当然大喜过望,不顾朝臣反对,把何氏立为皇后。要说何氏的出身实在配不上国母的身份,一个屠户的女儿,也能母仪天下?果然,何氏当上皇后后,十分排斥汉灵帝接近其他的嫔妃,何氏本身就是善妒的人,小户人家出身,不能要求太高。但是天不遂人愿,偏偏王美人为汉灵帝诞下了第二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何氏得知后十分愤怒,竟然把王美人毒死了,还要害死刘协,还好被发觉,没有得逞。汉灵帝得知何皇后害死王美人后大怒,要废掉何氏的皇后之位,还好兄长何进给力,联络朝中大臣齐力反对,汉灵帝才作罢。

为了防止刘协被害,汉灵帝就把刘协送到了自己亲身母亲董太后的门下抚养长大。刘辩轻佻无威仪,没有太子的样子,也不得汉灵帝的欢心,而次子刘协聪明善辩,和幼年即位的汉灵帝颇为类似,颇受汉灵帝的喜爱,是汉灵帝属意的太子人选。但是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干系实在太大,朝中大臣没有一个赞成,汉灵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拖下去。

张飞这时候只能当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就连他自己也分不清楚到底是心有余力不足,还是害怕扰乱了历史进程,失去了对未来的把握。作为一个宅男,张飞到了汉末竟然有继续宅下去的趋势,让他自己也颇为无奈。

一日,闲来无聊,曹操和张飞谈起了洛阳现今的形势,曹操虽然是未来的枭雄,但是对现今的形势一时也看不明白,立太子本来是极其简单的一件事情,为何汉灵帝迟迟不做决定,导致人心不稳,实在不是智者所为。张飞毕竟是来自于未来,两世为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所以对现在洛阳的局面看得非常清楚,于是趁机给曹操上了一课。

只见张飞开口问曹操:“明公可知现在洛阳有几股势力?”

张飞的问题倒是让曹操颇为奇怪,不明白张飞的用意何在,几股势力又指的什么,于是举目示意张飞继续说下去。

于是张飞继续分析道:“飞以为洛阳城现在暂时(之所以说是“暂时”,因为不久的将来还会有第三支力量介入,也就是董卓,但是只有张飞才知道这场政治斗争的大概过程和结局,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汉末版本,但是不方便向曹操说明,否则就真的会被怀疑了)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外戚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可以称之为拥刘辩党,明公也是属于这一派的。另一股是以汉灵帝为首的宦官集团,可以看做是拥刘协党。”

曹操这才恍然大悟,道:“原来益德指的是这两种观点,这个我也知道!”汉灵帝迟迟不立太子,很多朝臣都猜到了汉灵帝有废嫡立庶的打算,张飞如此说曹操也不意外。

张飞微笑着摇摇头道:“非也非也。飞说的是两股势力,不是两种观点,这是不一样的。”

曹操不解,疑惑的问:“这又有何不同?”

张飞自信的回答道:“区别甚大。”

接着又解释开来:“观点只是代表一种看法,可以随时变换;势力则不仅代表着一种观点,而且还代表着隐藏在观点背后的利害关系,这才是决定观点的根本力量。”

这种观点倒是有点新鲜,曹操从来没有接触过,不由得被吸引住了,疑惑的问:“益德以为立太子背后还存在着利害关系?这样看倒也不错,何进拥护辩皇子无可争议,毕竟辩皇子是何皇后所生,但是皇上执意要立协皇子又有什么利害关系?都是皇上的儿子,立谁对皇上都没有影响。”

曹操不愧是未来的枭雄,很快就明白了张飞所指的势力是什么东西,但是还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张飞不敢再装逼,连忙回答曹老大的问题:“明公还是没有看出来这次太子之争的矛盾核心所在,所以才会有此疑问。”

曹操示意张飞继续说下去。

张飞不敢怠慢:“这次矛盾的核心表面上看是未来的皇位之争,但是隐藏在背后的则是皇位带来的权利和利益。皇位只是一个位置,谁坐上去都没关系,关键是谁能掌握这个位置背后的权利,以及用这种权利为自己带来好处。”

这种提法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曹操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吃惊的看着张飞,说不出话来。

见一代枭雄曹操也会被自己的话震住,张飞不由得暗自得意。其实曹操后来也会明白这个道理,“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借助皇位带来的权利为自己谋得好处,也许还是从董卓废帝身上得到的启示。

张飞不管曹操的吃惊,继续把自己的观点铺展了开来:“皇上之所以不愿意立辩皇子当太子,就是害怕辩皇子年幼,性格懦弱,皇上一旦驾崩,皇权就会旁落,被何进掌握,这就重蹈了当年外戚梁冀(注4)专权的覆辙,这时皇上万万不能接受的。”(注5)

曹操呐呐自语道:“原来皇上的顾虑在此,怪不得不顾大臣的意见。”突然之间,曹操反应过来,问道:“为何一开始益德把士人和何进分在一起,朝中的大臣绝对不会同意何进专权的?”

张飞不由得苦笑道:“朝中的大人当然不会同意何进专权,但是现在大臣们也没有其他选择,因为他们不可能支持皇上废嫡立庶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宦官绝对是和皇上站在一起的,他们会坚决的反对何进掌握大权。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得,张飞一不小心就剽窃了两大著名的政治论断。

曹操呆了呆,发现张飞说的果然是现实,没得选啊。就是自己,难道会支持宦官继续当权?原来这就是自己现在选择何进的道理所在啊。自己竟然没有张飞看得深远,没有看到完全除掉宦官之后,何进就会一家独大,以自己对何进的了解,张飞的担心倒不是没有道理。

既然看到了问题所在,曹操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做别人的棋子,于是问张飞:“那益德可有结局的办法?”

张飞耸了耸肩,苦笑道:“没有。”

曹操不由得有点失望,叹了一口气,但也知道自己要求太过了,这是**裸的阳谋,朝中的大臣们即便是知道被何进利用了,也没有任何办法,总不能转而支持宦官吧,那样只能更糟糕。

这段对话后来被张飞记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边,成为后来的保皇党攻击曹操和张飞的罪证之一,但是这已经是张飞晚年的事了,那是大局已定,保皇党不过是苟延残喘,保皇党的口水攻击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不过,这次谈话的确影响深远,正是从这次谈话开始,曹操开始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势力代表,从而逐渐走上了掌握全国最高权力的道路,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这些都是后话。

注1:张鲁虽然是五斗米道的宗教领袖,但是他并不是单纯的宗教人士,和流亡海外的**颇有类似之处,极具政治野心。张鲁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控制自己的野心,始终只在汉中布道,建立的也是一个类似于国中之国的****的政权,极度类似于后世意大利境内的梵蒂冈,可见历史总是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

说到这里,简单啰嗦几句,把五斗米道、太平道的来源以及原始道教的一些事情科普一下。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黄巾军)都是早期符水道教的著名流派,太平道可能“道术”更加高超。毕竟从发展来看,黄巾军遍布八州,而五斗米道只是局限于汉中。而且太平道有自己的“圣经”——《太平经》。

宗教要想深入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治病救人,所以道教传播一开始选择符水并不是偶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符水到底为什么能够治病,已经不可考据了。可能只是原始的迷信思想,但更大的可能是符水只是一种仪式化的程序,真正治病的布道者掌握的医术,否则仅靠蒙骗是很难不被人拆穿的。还有一种可能符水只是个幌子,真正治病的符水都是用草药熬制的,但是后来被宗教利用了,成了符水治病。

而道教的另外一派金丹派,老祖是大名鼎鼎的葛玄,是《抱朴子》一书作者葛洪的祖父,葛玄的师傅是《三国演义》里的汉末三神仙之一左慈。金丹派更像是符水的“高大上”版本,有点像玄幻小说,**丝只能喝符水,高富帅嗑丹药,所以说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

《太平经》是一本被广泛传播的道家经典,据说足有170卷,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要多40卷,后来大多在历史长河中遗失了,现在的敦煌曾出土《太平经》残卷,但是看其内容,很多都是南北朝时佛教的思想,可能并不是原本,而是后人所作。

《太平经》这本道家经典曾经被研究老庄思想的术士献给了汉顺帝,希望得到朝廷的正统认可。毕竟从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他诸子百家的继承者的日子就很难过了。法家、兵家还好说,还能列于朝堂之上,但是其他的基本上都被打上“异端”的标签,难以在民间广泛传播。

这当然引起了其他诸子百家继承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并不甘于失败,反而默默地积蓄力量,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太平经》很可能就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产物。

汉顺帝在东汉历史上是颇有影响的一位皇帝,当然,是不好的影响。可以说东汉后期的宦官、外戚、士人三角之争就是从汉顺帝开始的。翻开史书,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汉顺帝在位时期地震频发,而且地震大多发生在洛阳附近。所以为了预测地震,张衡发明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震仪。所以说伟大的发明都不是无端生出来的,而是鉴于人民强烈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太平经》献给汉顺帝以后,并没有得到汉顺帝以及统治者的重视,可能顺手就被丢进垃圾堆里了。但是老庄的继承者们显然不会就这样甘心的,毕竟这一百七十卷的经书可能是他们几个世纪以来几十代人的心血。不被朝廷采纳没关系,他们继续在民间传播,这很可能就是道教的发源。

《太平经》传播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掀起黄巾起义的张角三兄弟。另一个传播《太平经》的人物就是《三国演义》中汉末三神仙另外一人琅琊人于吉。张角兄弟很可能就是于吉的徒弟,要不也是徒侄之类的关系。于吉是一个单纯的布道者,并没有政治野心。

注:汉羌之争由来已久,而且也会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到现代,西部少数民族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央政府。这是农耕文明和畜牧文明,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孕育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就像宗教之争一样。文明的冲突从来都是毫无道理可言的,只能说在更大的共识框架内取得共存,却并不会完全消除。最有效地解决办法就是移民实边,让汉族成为西北人口的主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主导,从而逐渐同化另外一种文化,舍此之外,别无他途。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正是这样做的,“大杂居,小聚居”。

注:古代皇帝很多没有后代与此不无关系。越是幼年即位,没有后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这样的皇帝通常寿命都不大,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除了几个开国命硬的,比如秦始皇、康熙等,幼年即位的通常结局都不好。但是这样的伟人纵观历史又有几个呢?所以小小年纪当了皇帝的人一般都很苦逼。

注4:梁冀是汉顺帝的国舅,历顺帝、冲帝、质帝、桓帝四帝,历史上以毒杀质帝而著名,最后被桓帝借助宦官之手除掉,这也是为何桓、灵两朝宦官遭到宠信的根本原因所在,拥有勤王之功,当然会被皇帝倚重。

注5: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猛烈的抨击汉灵帝,说他在位时宠信宦官,掀起第二次党锢之祸,迫害士人,卖官鬻爵,荒淫无度等等等等,罪状不说是罄竹难书,但也相差无几。这些说法当然不能说有错,但是在作者看来,汉灵帝的政治天赋绝对是历代皇帝中最绝顶的几个,可惜没有走上正道。

汉灵帝十一二岁登基,孤家寡人小正太一枚,宫外是凶猛的大臣陈蕃和前国舅窦武,宫内还有窦太后制约,垂帘听政,但是不到一年时间,汉灵帝就把皇权完全揽回到自己怀中。他依靠的力量正是宦官。(也可能是被宦官挟持。但是看汉灵帝后来的表现不像一个宦官的傀儡,历史记载大多为尊者讳,很多事情记载的很模糊,真相都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这样的政治手腕堪比康熙借助小太监力擒鳌拜,可谓是一时瑜亮,甚至还要略胜一筹,毕竟康熙当时宫内还有孝庄太皇太后,宫外也有索尼这样的重臣相助。这充分说明汉灵帝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政治天赋绝对是最顶级的,和幼年即位的秦始皇、汉武帝、康熙等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但是汉灵帝不是没有缺点,最根本的问题当然是行政能力低下。汉灵帝是一个优秀的战士,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这和巴西的球星大罗、小罗、阿德里亚诺等比较相似,从小缺乏系统的教育,虽然天赋绝顶,但是终究不能成为球王。汉灵帝从来没有表现出合格的治理国家的能力,一辈子局限于宫廷斗争,加上被宦官引诱,骄奢淫逸,最后把大汉的江山彻底葬送在自己手里。

因为从小的经历,汉灵帝一直缺乏安全感,对整个士人集团抱有极大的敌视,这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按照科学的说法就是幼年的经历在汉灵帝心中留下了阴影,但是在东汉末年,根本不会有人懂得心理问题,汉灵帝自己也不懂得自我调适,掌握了皇权之后对大臣还是缺乏信任,不能把合理的利用自己的皇权,经常性的调换官员,三公也不例外,一方面是敛财,另一方面则是对朝臣的戒备,这时典型的心理疾病。相比秦始皇、汉武帝、康熙等人,汉灵帝在这方面就差了许多,天赋用在反面就是灾难,所以成了反面的典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