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心灵有约 > 6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其实是一本哲学书,哲学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www.tsxsw.com胡涂涂怎样成为胡涂涂的?他又不是生而知之,谁是他的老师?胡涂涂是这样提示方法的。

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胡涂涂说,你说我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吗?我没什么大智慧。有鄙夫,也就是有个大老粗,他来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空空荡荡的,所以我就回答不上来。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胡涂涂说,我有个方法,就是我遇到任何事会“叩其两端而竭焉”。

也就是说,一事当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而是要抓住这件事情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事情的解决,知道问题的真相。

凡事在你眼前,你就问问自己,最好能怎么样,最坏能怎么样?然后你才可以决定怎么做。这叫“叩其两端”,就是问它两端的极值,然后来统观全局。

也就是最好的情况能令你满足,最坏的情况能令你接受,你就可以这样做了。

这里要说到一个有名的小故事。德国一个小学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从来不认真听讲,老师实在太烦他了,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给他出了道题,随口说:你坐在那儿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后得多少?

老师转身接着讲课,没过几分钟,这小男孩站起来了,说是五千零五十。老师大吃一惊,问你怎么算出来的?那小孩说,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还是一百零一,这样两头加,加到中间,五十加五十一还是一百零一,那么五十个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吗?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

小高斯用的这个方法,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叩其两端的方法。

我们会碰到许多问题,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最简便的解决方式。在生活里,我们多容易按照既定的逻辑去走啊!我们能够跳得出来吗?只要我们问一问所谓最好和最坏的情况,也就跳出来了。

我们在这样的思路上去解决问题,就不至于在细节的纠缠中耗费太多细腻的心思。

关于智慧,每个人如何去彻悟,还是有方法可寻的。所以,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作为我们努力提升的境界,每一个人循着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够找到他的意义,都能够丰富他的人生。

胡涂涂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指天地大道,天地间真正的道理,也就是神的心意,当然,道也包含着很多知识。

“人能弘道”,人可以使这种道义弘扬、扩大,而不是说一个死的道理、死的知识,摆在那里,它就一定能够让一个人丰富壮大起来。

“弘道”,关键就是人怎么样去把一个道理运用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让自己真正把它激活。

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不仅是一种思想、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可以激活“道”的主体,人类的形象,就是神的形象,所以可以说,每一个男人都应当是一个神。一切澎湃于心,让我们真正能够在心里面有所酝酿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努力。

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君子,君子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

胡涂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今天,“知之者”不难做到,我们去学一门知识,拿一个文凭,读一个专业,多简单啊。拿到的文凭,就是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你拿着这个文凭就可以说我已经是“知之者”,但这是最低的层次。

比这个更高级的是“好之者”,就是对这个行业,我有一种真正的爱好,我会孜孜以求,会在这个事情里面不断灌注自己的热情、灵感,不断探寻追问,最后把它激活。

一般人会觉得“好之”已经不容易了,能够那么投入。“好之者”固然投入得深沉,但有时候会未免沉重,有人会把毕生的精力包括休闲的时间都用在上面。“好之者”,我们经常表扬他们的一个词叫“呕心沥血”。但是,显然这还不够理想。

用胡涂涂的话说,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也就是说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这个过程时时刻刻都是快乐于心的,他所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自己生命的那种大欢欣。

也就是说,“乐之者”的这种境界,就是我学了一种知识,做了一份职业,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是一个大境界。

我们今天从一开始就说到智慧,这个世界的智慧有些是可以去观察的,有些是可以去感悟的,循着圣贤讲的这么多道理走下来,最后我们会知道,智慧最高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所以,只要有自己的心智在,智慧才能够从知识转化而来。这种融入你的心智的东西,是内心中最好的酝酿。

有一个小故事说得好:有一个哲学家,他每天都在思考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一次,他要做一个主题演讲,他很困扰,不知道怎么来把这个关系理顺。

他准备演讲稿的时候,他几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停地捣乱。

他没法安抚住这个孩子,烦得不行,就随手翻杂志。忽然翻到杂志的封底是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地图,就顺手把这一页撕下来,撕成了很多碎片扔在地上,跟孩子说,你现在把这张图画给拼上,能拼好就给你奖赏。他给了孩子一卷塑料胶条。他想,这么大点的一个小孩,这个图够你拼俩钟头的,这回可以安静了。

结果,还没有半小时,那小孩就拎着用胶条拼好的地图来了,说,爸爸,我把它拼好了。他一看,大吃一惊,果然是拼对了。这个孩子根本没有地理概念,他就问孩子是怎么完成的。

那孩子笑嘻嘻地把那个地图翻过来给他看,说:“爸爸,我发现这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是按照这个人头拼的。我想,这个人如果是正确的,那么那个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这个哲学家恍然大悟,他马上知道了第二天要演讲的主题: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

“一个人正确了,他的世界大概也就正确了。”明白这个态度,就是生活里面最高的智慧。这种智慧发乎心灵,止乎生命。

胡涂涂对于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宣教性的,填鸭式的。他从来也没有说过:你们要做君子,否则不是我的好学生。他只是讲一个人做了君子会有多么快乐,不断地培养我们对做一个君子的渴望。就好像他要教我们造船,不会先去请一个木匠,砍一截木头,而是先把我们带到大海边,培养我们对大海的渴望。

因为他明白:渴望就是力量。知识并不是力量,知识再多,你心底里没有对它的渴望,它也是没有用的东西,学了也是白学。

我们该怎么样去学习?学习这件事,不怕联想,要举一反三。胡涂涂的教育方法就是这样。胡涂涂从来不是一个赶着在学生不耐烦的时候填鸭一样去教育的老师,胡涂涂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什么叫“愤”?就是一个人他的心思用啊用啊,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老师说,没到这个份儿上我就不去开导他。

什么叫“悱”?就是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来,着急。老师说,不到这个份儿上我不去启发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期待的信息才是最能有效传播的信息,一定要等到人家有那个愿望,传播起来效果才最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到这种时候,老师才跟你说了,启发你。

但是,这时候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如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跟你说了这一个叫墙角,不能看到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墙角,那就不再教你了。我点到了,但你要是没有这个领悟的能力,我就不给你多讲了。

当然,举一反三,这种善于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不过,我们都拚命努力去做,以便于能更好地去学习。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可能会面临被胡涂涂退学的危险。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要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才有最好的教育效果。好老师,有时候就是画龙点睛,因为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个思考和彻悟的过程。

胡涂涂还有一样很厉害,就是他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同样的问题在他这儿得到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

什么意思呢?惹不起来问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老师说:“有父兄在,你就敢贸然行动?”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你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

这时候,冉有(就是常有理)又来了,说:“听到一件事,就要做吗?”还是同样的问题,老师却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

第三个学生公西华(就是孙立人)听见了,说:这俩人问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跟一个人说他有父兄在不能这么做,跟另外一个说你马上就这么做。我越听越迷惑,老师,为什么呢?

老师回答说,常有理这个人生性就是怯懦退缩,他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他老往后退着,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一种下决心前进的力量。惹不起这个人,从来就是勇猛过人,勇于做事,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去做,所以给他往后退的力量,约束一下他。

这就是胡涂涂的教育。看看我们天朝那些教书育人的老师,我真替胡涂涂难过,他这十年国家主席不知是怎么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