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刘秀君临天下 > 122、 野心家组合

122、 野心家组合

热门推荐:、 、 、 、 、 、 、

老盖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痛打落水狗。

他以为打败了刘永,平定了沛、楚、临淮等郡国,就是胜利了、完成任务了。

其实,就刘秀派他出这趟差的本意来说,他只是对刘永治了标、而远远没有治本:

虽然局部战争占了上风、取得了初战之捷,但主要对手刘永逃到湖陵,苏茂逃到广乐。

这样,刘永、苏茂利用老盖轻敌的错误,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我们说,老盖的软肋就在这里:他可以光着膀子冲锋陷阵,而不擅于用脑子解决问题;他可以用拳头打赢

一仗,而不会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全局。

我们说,武将与军事家的区别,恰恰也就在这里。

正是这种区别,导致随着政治军事斗争的升级,老盖在刘秀忙于面对各地割据势力时,不仅没能干净利索

地完成使命,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与此同时,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的思想政治工作则卓有成效,就连盘踞在琅琊郡一带的张步也几乎拿下了。

关于张步,我们想稍微多说几句。

因为他也是个拳头大于脑袋的人,我们想通过对他和老盖的介绍说明,天下从来就不是单靠拳头就能拿下

来的。

张步,字文公,琅琊郡不其(今山东崂山西北)人。他很有野心,也很勇武,就是大脑的构造有点简单。

王莽即将覆灭的时候,各地揭竿而起的人很多。大概在刘縯、刘秀兄弟起事的时候,张步也聚众数千人闹

腾,攻打琅琊郡诸县,很快得手。

当时天下大乱,特别适合野心家成长,谁都可以乱来。

张步一控制琅琊郡,就自我提拔:自称“五威将军”。

这是公元23年春天的事儿。

不久,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委派王闳为琅琊太守。王闳走马上任。

对于自己刚刚打下的地盘,张步当然不肯松手,就拒不接受,不许王闳进入。

这个王闳有勇有谋,也很有社会关系。

他是王莽的叔父平阿侯王谭的儿子,曾担任西汉哀帝的办公室副主任(中常侍),对刘汉江山有感情,多

次参与宫廷斗争,深得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信赖,也跟堂兄弟王莽之间积累了不少矛盾。

王莽篡位一得手,就把王闳外放为东郡太守。而更始起、王莽败,王闳即率全郡军民归降刘玄。

眼下,面对张步的抗拒,王闳并没有灰心,而是决定先从基层和外围开展工作。

他向各县发布文告,宣传更始王朝的主张,招降各县官吏,同时招兵买马,做军事斗争准备。

很快,王闳收降了几个县,召集了数千兵士。

但是,每每当他跟张步开战时,却总是占下风。

(与步战,不胜。)

正在王闳跟张步的对抗处于胶着状态时,梁王刘永向张步招手致意。

刘永的野心并不比张步小,他一直想当一哥。

正是用人的时候,刘永觉得张步实力不弱,完全可以利用,就拜他为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兼管青州、徐

州两地,让他收拾周边那些不听话的人。

张步本来就贪恋功名爵位,欣然归顺刘永。

其实张步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正好借此扩张一把、进步一下。

既然天下乱成这个熊样儿,那就谁抢着算谁的吧!

张步决定大干一场。

他以剧县(治今天山东寿光南)为根据地,大肆招兵买马。

对!有实力才有话语权!

他任命自己的3个弟弟掌管军政大权:张弘为卫将军,张蓝为玄武大将军,张寿为高密太守。

不错!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用父子兵!

他不断地派出将士攻伐周边郡县,一个个都给拿下了,很快控制了相当今天山东的大部分地区。

就是嘛,想有所作为,必须壮大部队、开疆拓土!

就在张步雄心勃勃的时候,王闳拿着更始王朝的任命书要来接管。

这简直是笑话!

但是,历史发展总是不断地给人惊奇,因为它从来没有既定的、一成不变的剧本和模式。

由于张步控制的疆土宽广、兵强马壮,王闳觉得自己光靠更始的任命文件和手里的几千人很难摆平他。

于是,他大胆地决定:自己亲自到张步的驻地去,面对面地说服他。

这显然是一步险棋。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一个成语叫“与虎谋皮”。而目前王闳去说服张步来听自己的安排,就无异于“

与虎谋皮”。

敢于与虎谋皮的人,大概有两种,一是没能耐,甚至不知到自己的处境;二是有能耐,而且很自信,相信

自己有办法拿下老虎、剥下皮来。

皮被谋走的老虎,也大概有两种,一是没有虎劲儿、也没虎威,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皮被谋走也无能为力;

二是有虎劲儿虎威、但没有相称的虎脑,皮被谋走而浑然不觉。

现在,王闳就要走这步险棋,找张老虎要虎皮去了。

得知王闳要来拜访,张老虎很吃惊、很生气:大家正在对砍,你这是来的哪一套?

但是,两军交兵,不斩来使,抬手不打笑脸人。人家要来拜访,自己总得有个姿态。

张老虎安排大军列队,迎接王闳。这其实也是向王示威。

在大军面前,张老虎怒气冲冲地质问王闳:“我有什么过错,你先前攻打我这么过分?”

(步有何过,君前见攻之甚乎?)

王闳并不害怕,手按剑柄大声应答:“我是奉(更始)朝廷的命令来担任太守的,而您先生领兵抗拒,我

是在清剿贼寇罢了,怎么能叫过分!”

(太守奉朝命,而文公拥兵相据,闳攻贼耳,何谓甚邪!)

于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张老虎听了王闳的话,沉默了好大一会儿,一句话说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去,向王闳跪拜,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随即安排隆重的宴会和乐舞,待王闳如上宾。

不仅如此,张老虎还决定:以后郡中政务,全部交给王先生处理!

(令闳关掌郡事。)

之后,张老虎对王闳言听计从。

如果不是正史多处记载如上述,我也不信上面的场景会出现。但没办法,王闳就这么自信,张老虎就这么

把自己的皮交了出去。

对王闳来说,这当然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公元27年2月,刘秀的太中大夫伏隆持节来到剧县,封张步为东莱郡(治今山东掖县)太守,张步不禁怦然心动。

张步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在二刘(刘秀、刘永)争霸中的分量。

他虽然前不久接受了刘永的封赏,但很不满足。

他一直在盘算着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看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他清楚,刘永除了汉室血统纯正一点,其它并没有什么,能力、威望根本与刘秀不能比。

当然,接受二刘的封赏都不过是权宜之计,领个旗号而已。

我要当一哥。我要尽量往一哥位子那儿挤。将来即使坐不上那个位子,我也好与别人讨价还价。

刘永闻讯,也连忙派人赶到剧县,争取张步。

在这二刘角力中,张步想多捞点儿好处。

这里面有个过程,我们要交代一下。

起初,为了配合盖延的武力攻伐,刘秀派伏隆招抚地方势力。伏隆刚来到剧县时,张步表现出十分友好的

态度。他主动拜见伏隆,表示要约束自己的部队,配合刘秀大军的行动。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张步的处境和动作:

他有野心、也有实力,是刘永封的所谓“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又对更始的高干王闳言听计从,现在还

想接受刘秀的册封。

他在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做一笔生意,或者说豪赌一把,看哪个客户能让自己赚得最多。

伏隆对张步的表现很满意,打算封张步为东莱太守。但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这要报经刘秀同意。

于是,办事循规蹈矩的伏隆就对张步说,你静候佳音,我回洛阳向皇上禀报一下。

张步派自己的亲信孙昱随伏隆去洛阳,同时给刘秀带了不少贡礼。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是刘秀的一贯方针。

为了对伏隆的工作业绩表示褒奖,刘秀立即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并且批准他的人事建议,任命张步为东

莱太守。

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抢占先机,刘秀还特别授权伏隆,县长及其以下的干部他可以自己决定任

命,不必报告,事后报朝廷有关机构备案即可。

(诏隆辄拜令长以下。)

伏隆又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对张步的任命。

就在伏隆往返洛阳汇报工作的这几个月时间里,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来,刘永听说刘秀正在争取张步,而且伏隆的工作快做成了,十分紧张。他知道张步手下兵强马壮

,决不能让他倒向刘秀!

于是,刘永急忙派人赶往剧县,封张步为齐王。

(刘永闻隆至剧,乃驰遣立步为齐王。)

沛西之败,已经过去半年,刘永躲在湖陵得到了歇息和调整,他觉得自己重整旗鼓的时候来了。

按说,他与刘秀一样,都是抗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出来打天下的。

如果按照西汉高祖刘邦的规定,非刘皇族是不能封王的。

但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刘永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这样,张步就掂量起来了:这边是刘秀,威名满天下,但给的价位只是个太守;这边是名声、能力不如刘

秀的刘永,给的好处却是个王位。

“齐王”!这个爵位太诱人了!

所以,当伏隆返回剧县、打算宣布刘秀对张步的任命时,张步一改往常的谦恭,摆起王爷架子来,拒绝接

受这个任命。

他想再探探刘秀的出价。

人家刘永给的价码是个王爷,明显分量很重嘛!

伏隆很快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这一天,两人见面。

张步总想拐弯抹角试探刘秀的低价,伏隆则明白地告诉他:

“高祖曾经昭告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现在您要是改过归顺,虽然不能封王,可怎么说也能得到个万户

侯。您何必贪恋刘永伪政权的封赏,只顾眼前、不顾日后呢?”

张步很不以为然。

日后?日后会怎样?日后的事儿谁能说清楚?

现在天下大乱,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谁的爵位高谁光荣。

至于日后社会发展的前景,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太专业,还是让别人回答吧。

张步反复掂量了刘秀、刘永双方的出价,终于打定主意要跟刘永合作。

但是,他又认为伏隆确实是个人才,就力劝伏隆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发展,以青州、徐州为根据地,好好

干它一票。

伏隆不同意,坚决要求回洛阳报告情况。

张步一不做二不休,接受刘永的封爵,同时拘捕了伏隆。

(步遂执隆而受永封。)

对不起,别怪我心黑,我这样也是为了我自己。

伏隆是刘秀的代理大司徒伏湛的儿子,出身名儒和高干家庭,早年就因为有节操而得名,很受刘秀信赖,

他对刘秀也忠心耿耿。

面对局势突变,伏隆已有准备。

他早就写下秘密报告,交给一个随从,让他想办法尽快脱身,赶赴洛阳,向刘秀报告情况。

这个随从本来也被关押,瞅了好几天才找到机会逃出来,又历尽艰辛跑回洛阳。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

“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所以,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

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

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远享受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

伏隆的报告言辞恳切,一片丹心天人可鉴。即使在今天读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伏隆的这篇报告,一般的正史如《后汉书》均有原文照录,谁有兴趣,可以打开研读、琢磨,来感受一下

当年的腥风血雨和人性光辉。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

“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立刻安然返回!”

(隆可谓有苏武之节,恨不且许而遽求还也。)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字惠公,出身于鸿儒世家。

他从小到大诚实善良,勤奋好学,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

他的9世祖伏胜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

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大家知道,这在当时露馅了肯定是要杀头的。

接下来是楚汉战争,天下乱成一锅粥,伏胜与家人四处流浪。

那边西汉刚一建立,他就跑回原处,找到自己藏起来的这部《尚书》,虽然丢失了几十篇,但仍有29篇。

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深厚的儒学功底,以这本书为教材,在齐、鲁(今山东一带)等地教学为生。

西汉文帝时,为了接续文脉、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面向全国征召通晓《尚书》的人,找了半天,无人回应。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可见一斑。

文帝求贤若渴,很不甘心,不知从哪儿听说伏胜正在教授《尚书》,就下诏让他来应聘。

但是,伏胜这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老病在身,行走不便。

于是,文帝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

后来晁错成为一代大儒,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就是题外话了。

晁错同学拜师学习很认真,后世有不少传说,甚至有人以他这回著名的拜师求学为题材创作绘画等文艺作品。

不过,由于伏胜实在年事已高,说话时口齿已经含混不清。没办法,伏胜只好让自己的女儿当翻译。

晁错同学虽然很用功,可对这爷儿俩的话也只能听个大概。

有的史料说,晁同学能听懂这爷儿俩说话的百分之七、八十。

这样,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并口头传授的、晁错同学等广大干部群众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抄录的《尚

书》,就是《今文尚书》。

当时和以后很长时间,懂不懂《今文尚书》,几乎是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代名词。

后来,汉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建宫室而拆除孔子旧宅时,在老房子墙壁夹层里里发现了大量包括《尚

书》在内的儒家书籍,都是用六国时代的蝌蚪文书写的,《尚书》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其它经书被称为

“古文经”。

不久,首先在儒学家之间,进而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了长达200多年旷日持久的今、古经学学术论争。

这场论争乍看是学术论争,其实也是关于学风、文风、政治作风,乃至于社会习俗的思辨。

这场论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政治生态的影响之深远,我们今天也难逃其囿。

这场论争之重要,以至于我们今天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它,几乎就等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当然,这个问题太专业,也不在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

我绕了这么个弯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伏胜是个大儒、是个国宝。,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

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

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

他从小品性就好,尊友敬长,勤奋好学,热衷文化传播,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能带几百个学生。

他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

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同时,也正值

饥荒,他还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所以,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所以,对这样的干部如果我们还不叫好,简直没有天理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儿俩到朝廷工作,对爷儿俩十分欣赏和友善。

(光武甚亲接之。)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又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

起初,刘秀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大约在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

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伏湛多么受刘秀器重、职责多么重要,大家可想而知。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湛泣拜而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其后步遂杀之,时人莫不怜哀焉。)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