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撕心裂肺的痛苦 > 九十五

九十五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四句乃是法昭禅师所做偈语,奉劝世人兄弟和好的。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时间最长。父生子,妻配夫,最早也得二十年左右,唯有兄弟或前或后出生,从幼年到老年,相聚多至七八十年,少则也有五六十年。兄弟如手足,不是有句话叫"兄弟和心,其利断金"嘛。幼时的兄弟吃在一个锅里,睡在一个炕上,被子紧张的时候还在一个被窝里打通脚。什么是打通脚?打通脚就是一床被子,这头一个兄,那头一个弟。在外面有人欺服弟弟了,哥哥就挺身而出,保护弟弟不受到伤害。家里有好吃的了,弟弟总要留给哥哥吃一半。各位朋友,你们的学问比我大,应该知道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孔融让梨"和“七步成诗"的故事吧?兄弟步入少年以后,就进入了学龄年代,一起背着书包上学堂,一起在学堂上听先生解疑答惑,一起在学堂朗朗的读书声。下学后又一起背着书包,弟在前,兄在后地走在乡间的田梗上,或捉青蜓,或扑蝴蝶,嘻戏玩耍。到了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该谈婚论嫁了。在父母和媒人的奔走下,做兄长的有了妻室,分了房,独自生活了,兄弟的情分就沒有像过去那样的紧密了。等到弟也有了妻室,也像蜜蜂分房似的分了家,兄弟之间就该各过各的生活了。这个时侯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的时候,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父子之间就把本来很平静的生活变的不平静了。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故事听:话说在海波府的平安大街的东头,住着这样一户人家。男主人姓黄,名增,五十八岁,娶妻姜氏,肓有二个儿子。大儿子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小儿子还在学堂读书。黄增和姜氏结婚以后,娘家就把东大街的一个绸缎庄随嫁妆一起带到了黄家。姜氏可是大家闺秀,从小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连洗脸,嗽口也有丫环侍女服侍。自从和黄家连姻后,姜家怕女儿嫁到黄家吃苦,就赔嫁了一个绸缎庄,还带了二名随身丫环一起过去,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嫁到黄家后,公公婆婆还不错,分给了他俩一个独门独院,让他小俩口单独过生活。这姜氏女虽然生在有钱人家,但也从小就读"女儿经"和"烈女传",是个知书达礼之人。过得门后,和公公,婆婆的关系处得非常好,了理家务不懂就像婆婆请教,加上身边有二个丫环侍女帮忙,把个家打理的井姜氏女的公公是个打铁出身,经营着一家铁匠铺,靠打兵器发家。他打的兵器在这方圆三百里是很有名的,尤其是刀剑类那更是锋利无比,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得过,杀人刀口不沾血,足以说明此刀之锋利。本来儿子应该继承老子的产业,可唯一的儿子黄增却对打铁这一行当不屑一顾,他看不起打铁匠,一天到晚如炉火和锤子打交道,累的个臭死。他想做个绸缎商,不用像打铁那样出那么多的臭汗,就能挣到比打铁多出好几倍的银子。他这一愿望,最后还是媳妇了的心愿。有了自已想干的事业,黄增还真是上心,把自已的全部精力都投在了绸缎庄的经营上,二十四小时不回家,把新婚的妻子冷在了一边。姜氏女有时想丈夫了,只能来绸缎庄住上一晚,过一次夫妻该过的性生活。第二年的春天,姜氏女给黄家添了一个男宝宝,给孩子取名叫招弟。

井有条。公婆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逢人就说她讨了一房好媳妇。(未完待续)